上一则
下一则

潜游于石与水的复合空间

吕筱渝/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博士

毕业于台湾艺术学院(今为台湾艺术大学)的洪德忠,学生时代主修复合媒材和装置艺术,却十分擅长写生写实的技法,他于全国美展水彩类入选的作品〈时光交响曲〉即是明证。然而,该如何定义洪德忠现阶段的创作类型呢?抽象或半抽象?中国水墨还是西方滴流?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如此回答:

对许多艺术家而言,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之间的区别似乎毫无意义,因为他们的作品每日都让他们面对着一个事实,即在特定的本质上,所有的艺术都是抽象;同时,所有的艺术也都是具象,它总代表着某事物——尽管只是一种意图。1

  2017年似乎是洪德忠创作力旺盛的一年,从《石我》、《动静》、《透映》三大系列便略可窥知,不同的创作主题有着共同的意图——在《石我》系列中,洪德忠说:“石头是我”,面对《动静》,他又说:“花卉也是我”——那么,究竟艺术对他的意义是什么?为什么他既是石头,又是花卉呢?
  事实上就绘画的形式而言,这些外在的分类对洪德忠并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对自我的探索与观察,换句话说,透过作画、透过艺术去发现内心的我以及反思现实生活的自我。例如在《石我》系列,洪德忠的石头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,这是具有内在复合空间的石头,而不是一般徒具外观的石头,因此,与其说他在描摹一颗石头,倒不如说他在构筑一颗石头的内部,如同一个地下巢穴,他的石头里包含着其他元素,他说:“矿物质是形成宇宙的最基本元素,由矿物质结晶形成的石头象征累积、混合的自己。”这些矿物质结晶仿佛是石头内含的卵,成了石头的生命起源,并且它们也有各自的存在型态。《石我》系列第一号作品,有着不规则、晕染的大小圆点、菌丝般盘根错节的线条,以及由褐、黑、白等色系调制出内在的空间层次,而覆盖在石头边缘的绿松色则令人联想到古代生锈的青铜表面,在视觉上从而区分出石头的内部与外部的想像空间。此外,洪德忠刻意让石头呈现在单色灰白的背景,比例上几乎占据画布的大部分,“让石头更孤单、更巨大地存在于画面”,这个不像石头的石头,圆润光滑、无棱无角,代表着因生命历练而变得圆融与通达世情:

《石我》系列创作,利用抽象的色彩与形状象征冲刷磨练后留下的痕迹。在生活中,事业、家庭、爱情、婚姻都是修炼,磨去锐角,成为各种不同形状的圆。石我即自我,质地上依旧坚毅如初,形态上却修炼成最精润的自己。

  同年的系列作品《动静》(The Mouvement),则在绘画中表现出动中带静、静中有动的辩证关系,在动与静、水流与石头之间,如何描摹不断流动的水,和沉浸在水面下的石头,都考验着洪德忠的绘画技巧。洪德忠将水和颜料倾倒于水彩纸上,令其渲开、渗染、扩散,营造出水的流动感,再把石头当作画笔般直接在湿润的画纸上滑动颜料,间或以画笔蘸取颜料加以细部描绘。这组作品中虽然有的是油画,但多为水彩画作,而且由于水彩即是以水作为稀释的媒介,比起其他媒材更能表现光线作用于水的丰富折射、光影强弱和明暗变化,也更能呈现朦胧氤氲与辽阔深远的意境。《动静》系列似乎是《石我》系列的延伸,引申为创作者自己与外在的关系,他将水譬喻为洪流,石头代表自己,水是“动”、是环境的“冲击”,石头则有“静”和“定”的意涵,然而在此种静与动互相交会与涵容的状态,在洪水激流的冲刷作用下,再坚硬尖锐的石头也会变得圆润平滑,这也意谓着“在环境中自我虽被消磨但留下的却是精润的自己。”显见洪德忠借由艺术创作及其过程,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成长历程──在艺术中印证现实的磨练,在现实里淬炼精润的自我──诚如德国画家马克斯.贝克曼(Max Beckmann)所言:“艺术里一切重要的东西都萌发自对生命的神秘那种最深刻的感觉。自我实现是一切带有目标的人的原动力。这个自我就是我在生命和艺术中所寻找的。”2 而洪德忠所寻找的不也是这个自我吗?他在大千世界中看见自己,不论是在一颗单独的石头里看见它层叠的内在空间,或是在一颗被激流冲蚀的石头看见生活的磨练,抑或是在一朵随处可见却广受喜爱的花卉看见纯净的自性,不也正是源自“对生命的神秘那种最深刻的感觉”?2017-2018年的《透映》系列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洪德忠精湛的水彩技巧。他利用媒材本身淡薄柔和的特性,将描绘的花卉如梦境般的飘忽迷濛,同时也表现如摄影重复曝光具有的虚实相应效果,成功地为这系列制造神秘、飘逸而宁谧的氛围。
  回到本文一开始的问题:该如何定义洪德忠的绘画风格?洪德忠曾说:“半抽象和写实的概念是相似的”。因此,这是为何我们看到他在写实与画意、抽象与半抽象、水墨或滴流之间游刃有余,不被任何一个流派或风格局限,只尽情潜游于石与水的复合空间,并反思内在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和演变──才是洪德忠真正给出的答案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 Anna Moszynska着,黄丽绢译,《抽象艺术》(台北:远流,1999年),页3。
2 Herschel B. Chipp着,余珊珊译,《现代艺术理论 I》(台北:远流,1995年),页265。

http://www.estyleart.com.tw/zh-tw/artist/32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