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则
下一则

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-王大朋雕塑创作

文/艺时代画廊
王大朋的创作面貌,和他近40载走过的经历密不可分。自小抱持着对绘画的热情,在家庭条件不允许的背景下,王大朋依旧寻找、把握任何能触碰绘画的机会,从读物中的插图甚至连世界地图皆是学习对象。最终在工笔花鸟、书法中开始养成创作基础,而后再加上初高中起于西洋绘画的认识及训练。

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,是王大朋创作路上的第一个转折;雕塑是存在于空间中实实在在的一个形体,是立体的,是三维的,这种感受物体转换的真实接触感,是他放弃绘画转往学习雕塑的原因。在中央美术学院时期关于雕塑解剖、结构的严苛基本功,成为王大朋至今在雕塑创作中能自在表达艺术感受的信心。雕塑如果没有扎实的写实磨练,便过早的进入到创作层面,就像直奔草书的书法训练一样,徒留情绪抒发,而失去游刃有余的能力去表达感受,进而感染群众。

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所毕业后王大朋进入玉雕学校任职教学;玉雕是中国匠法中难度比例极高的,玉雕的细腻工法对王大朋在学院中修习到的雕塑实务产生深远影响,并可以说是直接催生了现今的创作理念。对他来说限制即自由,激发生命从限制中找出口,他从玉雕材质的限制点出发,借鉴至铜质雕塑,潜意识地在创作表现时顺应此想法,而非无度的随心所欲。从最开始的工笔画,青年时的西方绘画和成年后中西方雕塑的学习,王大朋发掘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,多年的积淀体现在每件雕塑创作中。技法如骨架,艺术就把骨架隐藏在美好的皮肉之下,虽然不轻易察觉,这正是一件作品的最高境界。

荒地和树丛是王大朋成长过程的背板,最原始的农垦生活,使他具备了对自然的亲切和观察。他认为原始动物满盈的力量美感中其实带着我们不熟悉的神秘,这神秘感便是营造气氛的中心。如齐白石所言“作画,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”,王大朋认为雕塑也该如此,而非纠缠于形体结构的对错。在王大朋的作品中,书法的线条美与西方雕塑的体块造型两相结合于动物形象上,玉雕的型体与西画色彩相融合,也悄悄地将动物做了拟人化的处理,使受众更容易与雕塑产生共鸣。东方文化里鹿和马天生丽质,尊贵超群,自古以来将两者与空灵脱俗相连,鹿和马的形象虽然只是一种表现形式,却也是精神层面最好的载体。

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」,王大朋也相信钜细靡遗的原样复制绝非艺术生活所向往,他始终坚信能够留给观众想像空间的艺术才是最美。

http://www.estyleart.com.tw/zh-tw/artist/34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