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則
下一則

潛游於石與水的複合空間

呂筱渝/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博士

畢業於臺灣藝術學院(今為臺灣藝術大學)的洪德忠,學生時代主修複合媒材和裝置藝術,卻十分擅長寫生寫實的技法,他於全國美展水彩類入選的作品〈時光交響曲〉即是明證。然而,該如何定義洪德忠現階段的創作類型呢?抽象或半抽象?中國水墨還是西方滴流?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如此回答:

對許多藝術家而言,具象藝術與抽象藝術之間的區別似乎毫無意義,因為他們的作品每日都讓他們面對著一個事實,即在特定的本質上,所有的藝術都是抽象;同時,所有的藝術也都是具象,它總代表着某事物——儘管只是一種意圖。1

  2017年似乎是洪德忠創作力旺盛的一年,從《石我》、《動靜》、《透映》三大系列便略可窺知,不同的創作主題有著共同的意圖——在《石我》系列中,洪德忠說:「石頭是我」,面對《動靜》,他又說:「花卉也是我」——那麼,究竟藝術對他的意義是什麼?為什麼他既是石頭,又是花卉呢?
  事實上就繪畫的形式而言,這些外在的分類對洪德忠並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對自我的探索與觀察,換句話說,透過作畫、透過藝術去發現內心的我以及反思現實生活的自我。例如在《石我》系列,洪德忠的石頭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,這是具有內在複合空間的石頭,而不是一般徒具外觀的石頭,因此,與其說他在描摹一顆石頭,倒不如說他在構築一顆石頭的內部,如同一個地下巢穴,他的石頭裡包含著其他元素,他說:「礦物質是形成宇宙的最基本元素,由礦物質結晶形成的石頭象徵累積、混合的自己。」這些礦物質結晶彷彿是石頭內含的卵,成了石頭的生命起源,並且它們也有各自的存在型態。《石我》系列第一號作品,有著不規則、暈染的大小圓點、菌絲般盤根錯節的線條,以及由褐、黑、白等色系調製出內在的空間層次,而覆蓋在石頭邊緣的綠松色則令人聯想到古代生鏽的青銅表面,在視覺上從而區分出石頭的內部與外部的想像空間。此外,洪德忠刻意讓石頭呈現在單色灰白的背景,比例上幾乎占據畫布的大部分,「讓石頭更孤單、更巨大地存在於畫面」,這個不像石頭的石頭,圓潤光滑、無稜無角,代表著因生命歷練而變得圓融與通達世情:

《石我》系列創作,利用抽象的色彩與形狀象徵沖刷磨練後留下的痕跡。在生活中,事業、家庭、愛情、婚姻都是修煉,磨去銳角,成為各種不同形狀的圓。石我即自我,質地上依舊堅毅如初,形態上卻修煉成最精潤的自己。

  同年的系列作品《動靜》(The Mouvement),則在繪畫中表現出動中帶靜、靜中有動的辯證關係,在動與靜、水流與石頭之間,如何描摹不斷流動的水,和沉浸在水面下的石頭,都考驗著洪德忠的繪畫技巧。洪德忠將水和顏料傾倒於水彩紙上,令其渲開、滲染、擴散,營造出水的流動感,再把石頭當作畫筆般直接在濕潤的畫紙上滑動顏料,間或以畫筆蘸取顏料加以細部描繪。這組作品中雖然有的是油畫,但多為水彩畫作,而且由於水彩即是以水作為稀釋的媒介,比起其他媒材更能表現光線作用於水的豐富折射、光影強弱和明暗變化,也更能呈現朦朧氤氳與遼闊深遠的意境。《動靜》系列似乎是《石我》系列的延伸,引申為創作者自己與外在的關係,他將水譬喻為洪流,石頭代表自己,水是「動」、是環境的「衝擊」,石頭則有「靜」和「定」的意涵,然而在此種靜與動互相交會與涵容的狀態,在洪水激流的沖刷作用下,再堅硬尖銳的石頭也會變得圓潤平滑,這也意謂著「在環境中自我雖被消磨但留下的卻是精潤的自己。」顯見洪德忠藉由藝術創作及其過程,不斷地審視自己的成長歷程──在藝術中印證現實的磨練,在現實裏淬煉精潤的自我──誠如德國畫家馬克斯.貝克曼(Max Beckmann)所言:「藝術裏一切重要的東西都萌發自對生命的神秘那種最深刻的感覺。自我實現是一切帶有目標的人的原動力。這個自我就是我在生命和藝術中所尋找的。」2 而洪德忠所尋找的不也是這個自我嗎?他在大千世界中看見自己,不論是在一顆單獨的石頭裏看見它層疊的內在空間,或是在一顆被激流沖蝕的石頭看見生活的磨練,抑或是在一朵隨處可見卻廣受喜愛的花卉看見純淨的自性,不也正是源自「對生命的神秘那種最深刻的感覺」?2017-2018年的《透映》系列更是淋漓盡致地展現洪德忠精湛的水彩技巧。他利用媒材本身淡薄柔和的特性,將描繪的花卉如夢境般的飄忽迷濛,同時也表現如攝影重複曝光具有的虛實相應效果,成功地為這系列製造神祕、飄逸而寧謐的氛圍。
  回到本文一開始的問題:該如何定義洪德忠的繪畫風格?洪德忠曾說:「半抽象和寫實的概念是相似的」。因此,這是為何我們看到他在寫實與畫意、抽象與半抽象、水墨或滴流之間游刃有餘,不被任何一個流派或風格局限,只盡情潛游於石與水的複合空間,並反思內在自我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和演變──才是洪德忠真正給出的答案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 Anna Moszynska著,黃麗絹譯,《抽象藝術》(台北:遠流,1999年),頁3。
2 Herschel B. Chipp著,余珊珊譯,《現代藝術理論 I》(台北:遠流,1995年),頁265。

http://www.estyleart.com.tw/zh-tw/artist/32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