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則
下一則

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-王大朋雕塑創作

文/藝時代畫廊
王大朋的創作面貌,和他近40載走過的經歷密不可分。自小抱持著對繪畫的熱情,在家庭條件不允許的背景下,王大朋依舊尋找、把握任何能觸碰繪畫的機會,從讀物中的插圖甚至連世界地圖皆是學習對象。最終在工筆花鳥、書法中開始養成創作基礎,而後再加上初高中起於西洋繪畫的認識及訓練。

進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,是王大朋創作路上的第一個轉折;雕塑是存在於空間中實實在在的一個形體,是立體的,是三維的,這種感受物體轉換的真實接觸感,是他放棄繪畫轉往學習雕塑的原因。在中央美術學院時期關於雕塑解剖、結構的嚴苛基本功,成為王大朋至今在雕塑創作中能自在表達藝術感受的信心。雕塑如果沒有扎實的寫實磨練,便過早的進入到創作層面,就像直奔草書的書法訓練一樣,徒留情緒抒發,而失去游刃有餘的能力去表達感受,進而感染群眾。

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所畢業後王大朋進入玉雕學校任職教學;玉雕是中國匠法中難度比例極高的,玉雕的細膩工法對王大朋在學院中修習到的雕塑實務產生深遠影響,並可以說是直接催生了現今的創作理念。對他來說限制即自由,激發生命從限制中找出口,他從玉雕材質的限制點出發,借鑒至銅質雕塑,潛意識地在創作表現時順應此想法,而非無度的隨心所欲。從最開始的工筆畫,青年時的西方繪畫和成年後中西方雕塑的學習,王大朋發掘出自己的優勢和特點,多年的積澱體現在每件雕塑創作中。技法如骨架,藝術就把骨架隱藏在美好的皮肉之下,雖然不輕易察覺,這正是一件作品的最高境界。

荒地和樹叢是王大朋成長過程的背板,最原始的農墾生活,使他具備了對自然的親切和觀察。他認為原始動物滿盈的力量美感中其實帶著我們不熟悉的神秘,這神秘感便是營造氣氛的中心。如齊白石所言「作畫,妙在於似與不似之間」,王大朋認為雕塑也該如此,而非糾纏於形體結構的對錯。在王大朋的作品中,書法的線條美與西方雕塑的體塊造型兩相結合於動物形象上,玉雕的型體與西畫色彩相融合,也悄悄地將動物做了擬人化的處理,使受眾更容易與雕塑產生共鳴。東方文化裡鹿和馬天生麗質,尊貴超群,自古以來將兩者與空靈脫俗相連,鹿和馬的形象雖然只是一種表現形式,卻也是精神層面最好的載體。

「外師造化,中得心源」,王大朋也相信鉅細靡遺的原樣複製絕非藝術生活所嚮往,他始終堅信能夠留給觀眾想像空間的藝術才是最美。

http://www.estyleart.com.tw/zh-tw/artist/34?